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教授讲述广东省中医院脑病 [复制链接]

1#

刘茂才: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医院脑病专科创始人

医院寄送的《致中和》一书。医院近四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梳理提出了“八大矛盾”关系,医院自身实践以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每对关系需掌握好的平衡点,得出了一些探索研究。非常好,我很赞同。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所描述的一组数据对比:医院是如何从规模最小、实力最弱、病床数不足多张,发展到现在床位数超过多张,从没有一个重点学科专科,到现在是国家级重点学医院等等。

“从无到有,到全国最优”的跨越式发展,脑病专科在其中获益匪浅、硕果累累。我参与见证其中,让我无比自豪与荣耀。

然而,作为中医脑病专科,强调“脑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其内容尚未能取得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其理论尚未能有实质性突破,感到遗憾!

中医人必须加倍努力,构建完善新的中医脑病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致中和》有一张医院的今昔对比图。医院建院之初年的老建筑,那栋老建筑一直使用到年。

看着这张老照片,让我思潮翻滚。

我是年9月6日踏入医院(广州中医学院的临时院址)。医院大门,开启了我学习中医的生涯。是这个地方,哺育了我,让我得到了成长。

年8月23日,我成为了省中医的一名员工。至今快60年。“人生六十一甲子”,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亲眼目睹省中医人是如何信仰着中医,在救死扶伤、服务社群中茁壮成长,真是感慨万千!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要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院”这不是一句空话。

记得我刚进临床,分配到门诊上班,不久调到内科病房一区。在一区与二区之间,有个类似“三家巷”内房子的重病房。“三家巷”示意图在这里,收治重病号及中风病人。那时,由于对中风病治疗效果不好,特别是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回想这段经历,到现在,我心中难免有种极为无奈与同情的触痛。

我记得,在我当住院医生时(“文革”时期),提出“医护工一条龙”。就是说医生要做护士的工作,也要做清洁工的工作。医生既要查房开处方,还要配药、打针打补液、为病人翻身、洗头、倒大小便、拖地等。

当时住院部二楼,一层楼仅有一个厕所,就在二区病房走廊尽头。一到晚上,一区病人想上厕所怎么办?长长的走廊,怎么走?医院给每位病人配了痰盂(或便盆),大小二便就拉到这。平时盆上盖上报纸,防止臭味散开。作为医生,每天一大早就要给住院病人“倒夜香”。这也是当时医生的工作。

由于“医护工一条龙”,当年有位护士收了一个腰腿痛病人转诊入院。入医院就诊,做了胸椎X光照片(不含第十二胸椎)。医院后,经会诊,增加腰椎照片(皆不含胸椎),X光片显示腰椎肥大。病人收入内一区治疗。岑鹤龄主任和我查房时,在病人腹部皮肤划了几下,立马给病人加照脊椎:下胸段+上腰段X光片。结果报告:十二胸椎结核。

这一病例激发了我深深思考:因缺乏一个简单的定位技能,就让病者辗转求医,受尽折磨。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因此,我觉得:作为中医大夫,对神经系统认知薄弱,临床上,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这是不行的,必须补课;作为医者,就要知难而上,不断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中有一句话,我很欣赏,“中医与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和局限,但都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医院相继派人外出进修。我很幸运,医院和科里的信任和厚望,在年3月--年4月外出中山一院神经内科进修。

这次学习机会,医院。我对自己说,“进修西医,就在于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更好地开展中西结合。”

年4月,结束了进修学习,医院。大内科萧玉英主任找我谈话,安排我接替内二区区长曾宪镇的病区工作,负责担任内二区区长,并筹办开设神经专科事宜。就这样,脑病科就开始了开科创业——开设神经专科门诊——开设病区,成为了全国中医系统最早建立的专科之一。

建科时的困难,一言难尽。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是:技术人员薄弱、设备差……当时所谓的专科医生就只有我一个——“半桶水”的光杆司令;医院只能做三大常规(大小便常规、普通X光照片)和简单的一些生化检查。专科诊疗只能靠敲敲打打的物理检查,小手电筒、眼底镜都要特别审批……

面对困难,只能逼着自己边干边学。很感恩,这段时间得到院内理疗科陈少惠医师、保健科张师艺医师以及院外专家中山一院黄如训教授、市一脑系科魏正怀主任等对我指导帮助。脑病科才挺过了建科时最艰难阶段。回顾脑病科发展的一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临床小专科,逐渐发展为医、教、研一体的学科团队。年更是成立国内第一家中西结合脑血管病中心,打造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的全新局面。

一路走来,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例如要进一步填补、突破创科时的技术人员薄弱、设备差这两大瓶颈问题,医院的高度重视以及大力支持,尤其是吕玉波院长的出谋划策、费尽心思、忙里忙外,密切相关的。

技术人才薄弱,吕院长就专门把西医的凌锋、李铁林教授等请回来。

设备差,他就不顾顶着“医院院长”的种种质疑,多次往返北京,向上级作请示汇报、申报答辩……正是这份执着,突破了重重考验,才把最先进的现代设备指标给争取下来。医院才有可能成为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个购入CT、磁共振以医院,创建了行业第一家拥有ICU医院……

正是有了这些强攻辅助,中医在面对急危重症时,有了用武之地。年医院脑病中心成立,凌锋任脑病中心主任。年3月24日,岭南脑病医疗联盟成立。医院可共享医院脑病优势医术。

我作为脑病科曾经的“半桶水”光杆司令,能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见证到这一切,我很欣慰。

几十年,医院的奋斗历程,就正如此书历经十载光阴岁月最终付梓一样,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倍感珍惜;成绩面前,我们还要看到自身仍存在不足与差距,任重道远!冀望大家在未来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口述:刘茂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