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77319.html科大大家里最近新添了一名新宠,光荣晋升为铲屎官。闲来刷刷养猫的微博,却惹来一肚子火……
啥也不说了,直接上图↓↓↓
感受到猫咪强烈的怒气了吗?
话说回来,主人逗猫的那一幕,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逗娃的某些场景?
给孩子头上戴垃圾桶▲
门口绑胶带▲
可偏偏大人们却以此为乐,觉得“逗”孩子很开心!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了孩子的痛苦之上。
也许这样说,你会觉得科大大太直白了,可科大大说的是事实!
“逗”与“捉弄”,两码事!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
比如我们为了逗孩子开心,和孩子玩“躲猫猫”,把自己藏在窗帘里,一会探出头来,一会儿又藏回去,孩子玩的不亦乐乎。
而“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比如孩子想吃好吃的,你偏偏不给他,还要说,“叫叔叔,叫叔叔就给你,不叫就不给了”,然后孩子哼唧哼唧的就是不叫,最后委屈的哭了出来,才得到了吃的。
你耍猴呐,再小的人也有尊严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顶多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
其实,他不知道,这不是在逗孩子,而是在捉弄孩子。
他以为对孩子不会造成伤害,事实上,孩子最不能分清谎话和现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可怕的信任危机
近期,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一批吓唬、捉弄小孩的视频,主播或拿着针管,或穿着警服,威胁小朋友“不吃饭、不睡觉,就会被打针、被抓走”。
最熟悉的还要是我们的“胡子叔叔”↓↓↓
小时候被这样吓唬过的童鞋,举手!
有些家长竟然还认为视频“挺管用”?!
一个8岁的小姑娘与父母走失,热心路人报警求助。孰料,警察出现后,小女孩瞬时号啕大哭,搂着报警的路人扯着嗓子大喊:“警察叔叔不要抓我!不要抓我!”
哼,管用吗?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倒是挺管用的!
据悉,“暴躁胡子叔”已经把他拍的作品全删了,因为有的小朋友被他吓哭了,他以后也不会再拍了。
父母的鼓励是让孩子
意识到爱、树立自尊的最好方式。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知道对错、学会负责的过程。这个阶段家长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孩子的影响超出想象。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所以说,经常夸奖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孩子会表现地越来越出色。
如何正确地鼓励孩子?
1肢体语言鼓励
肯定的眼神、微笑、拥抱、拍拍肩膀等方式都是有效果的方式;
2书面语言鼓励
文字能让鼓励留下痕迹。不妨在小纸条上写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记录孩子的重要努力和成就,让孩子知道你以他为荣;
3口头语言鼓励
抓住时机,及时、真诚地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肯定,有利于孩子维持良好行为;
4教孩子学会鼓励他人
鼓励是一种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教孩子学会鼓励他人,为孩子良好人际交往打好基础。
教育孩子的50个金句
“逗”孩子不只是语言
临近年关,家庭和朋友免不了要频繁聚餐。
一桌大人喝着酒,还非要孩子也尝尝,或是用筷子蘸一下酒,放到孩子嘴里。当孩子勉强尝了一口酒以后,小脸皱了起来,于是就引来了大人的哄堂大笑。
主题为“中国式逗小孩”的调查显示,20名孩子之中有15名孩子被逗引过喝酒。而因被逗喝酒发生的悲剧数不胜数。
广西2岁男孩小思在亲戚哄逗下,喝了自酿米酒。随后出现呕吐、抽搐、脸色发黑等症状,被诊断为酒精中*,继发性脑损伤。从此变成痴呆。
家住攀枝花的王某带着自己2岁的儿子到朋友家赴宴,期间儿子被逗引喝下2两白酒,最终孩子因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抢救无效身亡。
大家都知道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孩子的脏器更是娇嫩,6-10g的酒精就可能让孩子丧命。除了伤肝、伤胃,还会杀死脑细胞,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可以选择自杀,但是你不能谋杀别人。”
逢年过节,请大人不要这样逗孩子,当孩子模仿大人,也想喝酒时,家长也一定坚决地说:No!
科大大嘚吧嘚
有些玩笑不能开,有些事情更不能做!越亲近的人造成的伤害往往越大,越不可逆。希望每个孩子的“童年瞬间”都是温暖和爱,而不是捉弄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