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军医梁晓明的人生发生了一次惊天逆转,在半知半觉中跨越万里之遥,经历了一次事关生死的极限考验、一场跌宕起伏的接力营救。
军医梁晓明
梁晓明庆幸自己还活着,他坚信:只要还活着,以后就有机会,再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
建军节前夕,让我们回看这场营救一位蓝盔勇士生命的特殊战斗。
特殊的“战场”
令人胆战心惊的是,有的伤员身上竟还揣着锋利的长刀,医院再次发生械斗。
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梁晓明,一直在解放军第医院从事医疗工作,现年41岁、已是医务处主任的他,总想干出一番事业。虽然鬓角多了几丝白发,他还是觉得:
“军人就要有血性、敢担当,就应该上战场、打胜仗。”
年9月21日,令人羡慕的机会来了。这一天,梁晓明作为中国第8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医疗分队队长,开始了他的非洲维和之行。在南苏丹第二大城市瓦乌,他带领医疗分队官兵,组建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简称联南苏团)医院,为联合国维和分队及雇员提供医疗保障任务,同时为当地民众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作为一队之长,梁晓明深感责任重大。他们身处的工作环境很危险,生活环境相当恶劣。南苏丹,是全世界最贫穷、最动荡的国家之一,各种武装力量时有交火。
刚到南苏丹一个月,有天晚上,梁晓明所在的联合国维和营地周围突然响起了枪声。不一会儿,火光四溅,老人、儿童充满恐惧的呼救声刺痛人心。原来,当地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又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为确保维和官兵安全,梁晓明迅速让大家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衣,他和战友们一起坚守营区,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在瓦乌,危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久之后,维和营区附近的1号、2号难民营,又为了争夺水源、食物和牲口,发生了一次小规模械斗,有18名伤员被送到医疗分队接受救治。令人胆战心惊的是,有的伤员身上竟还揣着锋利的长刀,医院再次发生械斗。为确保安全,医疗分队官兵果断缴下他们的武器。
身处危险环境,梁晓明带领的医疗分队官兵并没有被吓倒。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身处异国的他们在摄氏40多度高温天气的炙烤下,医院接诊患者,要么在任务区开展巡诊,成为西战区联合国维和分队和雇员的“健康保护神”,得到联南苏团西战区司令所罗门准将的高度赞扬。
上任之初,梁晓明看到医疗分队居住环境简陋,活动板房在风吹日晒下破旧不堪,新建板房的建材迟迟不到。他主动承担责任,不断往返于首都朱巴和瓦乌之间,积极协调联南苏团和中国大使馆,终于在今年2月初将各种物资陆续运抵南苏丹瓦乌。2月12日,海运的9个集装箱又到了。一大早,有点发烧的梁晓明虽然感觉身体不舒服,但任务在身,他只是简单吃了退烧药,就带领大家奔着装载着集装箱的卡车去了。
梁晓明身先士卒,与官兵们一起手抬肩扛,将近百吨板材、钢筋、水泥以及食品和水等物资搬到营区。那天,梁晓明挥汗如雨,衣服也被划破了,手也被磨流血了,到后来深深感觉体力不支,眼前发晕……
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遭遇战”的序幕也就此拉开了。
突如其来的高烧
医学上认为凝血酶原活动度在20%以下的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在90%以上。不仅如此,他的其他指标也很不理想,死亡正向梁晓明一步步逼近。
年新春的钟声就要敲响,梁晓明心里早已盘算好了新的年度工作。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月15日,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梁晓明突然高烧39℃。
一检查,在场的人吓了一跳——他的肝功能严重异常,转氨酶指标在u/L以上,是正常值的近80倍。由于病情危急,梁晓明被医院住院部。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梁晓明已处于昏睡状态,他的化验结果更是让人捏了一把汗:胆红素急剧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仅为30%,出现了肝衰竭。医学上认为凝血酶原活动度在20%以下的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在90%以上。不仅如此,他的其他指标也很不理想,死亡正向梁晓明一步步逼近。
病情危重,情况紧急,联南苏医院不敢耽搁,立即将这一情况报至国内。很快,一条保障命令如离弦之箭,发至远在北京的解放军第医院——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曾在抗击非典、防控甲流、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等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该院迅速组织专家给梁晓明实施远程医疗会诊。
大年初一晚18时30分,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二科副主任徐哲正和家人团聚,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突然,“请来远程会诊中心!快点!”
处置过多次疫情、完成过多次远程会诊的徐哲,断定这位患者病情严重。他顾不上吃饭,披了件衣服,三步并两步地跑向远程会诊中心,刚一落座,大屏幕就切换到1公里之外的联南医院。
高清画面实时传来,医院担任医疗助理的李子龙和住院部主任徐冬在网上详细介绍病情,这边医院的专家在线下认真讨论病情。双方虽远隔重洋,却又近在咫尺。不到半小时,就形成了初步治疗方案。
第二天,远程会诊继续进行。然而,梁晓明病情更加糟糕,他的转氨酶指标上升到u/L以上,超过正常值多倍,胆红素指标也从57μmol/L升至μmol/L,超出正常值10倍多,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跌至20%……
听完检查结果,徐哲脑子嗡的一声:“病情发展得太快了!”
摆在梁晓明面前有两条路:就近在其他医疗条件好的国家地区进行暂时过渡治疗;或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做好回国乘机风险评估,建立安全转运途径后送回国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等单位迅速反应,积极协调安排梁晓明回国治疗事宜。维和医疗分队兵分两路,一边协助办理签证和机票,一边抽调医务人员准备应急药品。
2月19日,梁晓明在医疗队医生文峰、护士彭朝君的护送下,乘坐飞机离开非洲。一路上,医护人员没有合眼,他们生怕昏睡中的梁晓明一下子“睡过去”,所以每隔半小时就去看他一次。
海内外多少战友此刻也在默默为梁晓明祝福:挺住!一定要挺住!
没有硝烟的战斗
一名机场工作人员匆匆上了飞机告诉乘务员:“有三名中国人需要提前接走,其中一人叫梁晓明。”半昏迷中的梁晓明听到了这句话,他终于能够确认——自己回到祖国了!
此刻,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正严阵以待,迎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迎接和收治患者的准备会上,医院的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和医生、护士就“炸了锅”,大家争相发言——“救护车怎样才能离停机坪更近?”“患者下飞机昏迷怎么办?”“回来路上堵车怎么办?”“住院后病情继续恶化怎么办?”……各种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大家就是要把工作想得细而又细,把困难想得“难上加难”。
院领导下达指示:要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能放弃,全力救治!
大家各司其职,迅速分头行动起来:协调机场和交管部门,备好急救药品和衣被,研究治疗方案和应急方案,收拾病房,配备得力医护人员……
护理部主任张昕此刻却犯了愁。准备接收患者的科室护士长张丽娜,此时正在非洲塞拉利昂探望执行援助任务的爱人贾红军,好不容易团聚一回,怎好意思把人家招回来呢?但是护理蓝盔勇士梁晓明又是一件大事。思忖再三,张昕还是给张丽娜打了电话。
“有一名维和的军人生病了,正在从非洲送回国。老公,我是科室护士长,这个时候我……”张丽娜欲言又止。贾红军一听便明白了,他马上劝她赶紧回去:“我也是一名在外执行任务的军人,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病了,病床上躺的是我,你会怎么做?”两人虽有不舍,但张丽娜还是第一时间回国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2月20日17时30分,梁晓明乘坐的飞机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名机场工作人员匆匆上了飞机告诉乘务员:“有三名中国人需要提前接走,其中一人叫梁晓明。”半昏迷中的梁晓明听到了这句话,他终于能够确认——自己回到祖国了!
十几分钟后,早已在机场等候的医护人员已经将梁晓明抬上了救护车。
为稳妥起见,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胡瑾华带领医护人员在机场为梁晓明进行了快速体检:测血糖、量血压,排查有无严重的并发症。胡主任最担心梁晓明并发肝性脑病,这是肝衰竭患者急性进展期最易出现并可能危及生命的常见并发症,重者可能出现神智改变甚至昏迷。胡主任通过与梁晓明的问答交流及仔细查体,迅速得出诊断结论——所幸梁晓明还没有明确的肝性脑病。
“快!快!快!”载有梁晓明的救护车风驰电掣般驶向医院。
19时20分,通过快速绿色通道,梁晓明被安全转运到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HDU病房。HDU病房是针对单脏器功能衰竭,病情相对危重、需要高度依赖监测和护理的患者而专设的病房,在这里梁晓明将得到一体化、无缝隙的诊疗服务。
第二天上午11时,14种病原体被排除嫌疑,两个“凶手”被成功锁定,一个是甲肝病毒,一个是EB病毒。
第一张骨牌被推倒
对于胡瑾华来说,蓝盔勇士梁晓明能住在她的科室,既是组织对她及其医护团队的信任,更是一种考验。她清醒地知道,梁晓明的生命随时会被病魔夺走,这个时候,只能与时间赛跑!
当天晚上,梁晓明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胆红素指标还在进一步上升,达到了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功能仍然低于30%,它预示着患者肝衰竭仍在进展,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
肝衰竭一旦发生,就好比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已被推倒。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人体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妙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变化,甚至致人死亡。留给医护人员的救治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病因不明,何谈对症下药?!当晚,院内专家就对梁晓明进行了一次大会诊。在讨论治疗方案时,大家做了最坏的打算,必要时可以给梁晓明做人工肝,甚至进行肝移植手术。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的努力!
在临床检验医学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加紧对16种病原体进行缜密排查。第二天上午11时,14种病原体被排除嫌疑,两个“凶手”被成功锁定,一个是甲肝病毒,一个是EB病毒。
很快,专家将梁晓明确诊为亚急性肝衰竭,并给出了治疗方案:采取严格卧床监护管理、降酶退黄保肝、血浆蛋白与营养支持等措施,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进行心理辅导等配合治疗。
令人欣慰的是,第三天,梁晓明的病情有了些许好转,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到30%以上,这也让胡瑾华看到了希望曙光。
然而,第四天上午,梁晓明的病情出现了波动,恶心、呕吐症状再次来袭,黄疸指标跳跃式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停滞不前了,一切又似乎回到“原点”,甚至可能更糟。
治疗方向不对路?用药剂量不适宜?经过仔细推断,胡瑾华找到问题症结——原来,梁晓明在身体精神稍有恢复后的第三天,与部队领导进行了一次交流,得知自己有可能无法继续回去执行维和任务,梁晓明一下子情绪低落,彻夜失眠,导致了病情加重。
心结宜心解。医护人员及时让患者及家属配合,暂时切断与非洲、甚至是外界的一切联系,严格探视管理,专心养病。进行特护的两名护士还每天对梁晓明进行心理疏导和监督,让患者的情绪得到安抚。一有空,胡瑾华和张丽娜就会来到梁晓明床前,和他拉拉家常,聊聊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把病治好了才能重返工作岗位呀。”“你在非洲太拼了,所以命运安排让你先休息一段时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像医患之间的对话,更像朋友间的交流。
“小题大做”
梁晓明突然想吃水果,就问郑佳有没有水果刀,细心的郑佳并没有直接给他,而是先问了几个“为什么?”
救治过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HDU病房的医护人员不敢有半点马虎,对待梁晓明如同呵护大熊猫,细心观察他病情的每一点微小变化。
一天,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二科主任苏海滨在查房时,询问梁晓明身体有无不舒服,梁晓明随口说右小腿肚子稍稍有点酸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海滨立马警觉起来,他生怕梁晓明出现下肢深静脉的血栓,立刻让梁晓明躺在床上进行体检。梁晓明自己也是学医的,自我感觉腿痛并无大碍,连他都觉得苏海滨有点“小题大做”。
体检过后,苏海滨还是不放心,又给梁晓明进行了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彩超过后,苏海滨仍不放心,总担心梁晓明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血栓,每次查房都会过问他腿疼的事。直到三四天后梁晓明的腿消痛了,苏海滨才松了一口气。
经过二十天的治疗,梁晓明感觉精神好多了,身上也有劲了,就开始下床活动,结果刚在走廊里走了两圈,身上就呼呼地冒出汗来,不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
护士们一阵紧张,立马告诉了主治医生。李晨医生赶忙安排处置:测血糖、量血压……结果显示正常。对于李晨而言,这已经是第二场虚惊了。前些天给梁晓明输白蛋白时,他身上莫名地起了黄豆大小的疹子,李晨一直担心会有排异反应——幸好后来确定梁晓明属于超敏体质,吃一点抗过敏药后,症状就消失了。
说起两名特护,郑佳和梁潇,梁晓明对她们更是“又爱又恨”。两名特护好似两名“女保镖”,对梁晓明实行24小时监护:梁晓明看电视超过半小时了,她们会上前制止;梁晓明翻看手机影响休息,她们就当场没收手机;领导和战友来探视梁晓明时,她们前期谢绝探视,后期规定每天只有一次探视机会,并且一次只能进一人。无论你是将军还是士兵,进病房都要按规定穿上隔离服,方可放人。
有一天,梁晓明突然想吃水果,就问郑佳有没有水果刀,细心的郑佳并没有直接给他,而是先问了几个“为什么?”因为梁晓明有情绪波动的先例,她担心他会想不开,又担心他会伤到手,于是委婉地对梁晓明说:“想吃啥水果,我给您削皮,切成块,再拿给您。”
梁潇更是细心,经过交谈,她知道梁晓明虽是安徽人,但长期在湖北工作,饮食口味偏重。既要考虑梁晓明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又要根据他的病情,考虑他适合吃什么,不适合吃什么……为了一份简单的食谱,梁潇要跟营养师反复沟通,只为让梁晓明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
终于,历经整整31天、近个小时,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不放弃,终于将行走在生死边缘的梁晓明硬生生拉了回来。
梁晓明庆幸自己还活着,他坚信:只要还活着,以后就有机会,再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