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拿下教科书级成果副教授冷门缺经费买耗
TUhjnbcbe - 2023/3/25 19:47:00
李从悠 https://m-mip.39.net/fk/mipso_5446757.html

因为《自然·通讯》杂志一篇科研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晓东副教授和他的团队走入公众视野,这个仅有三个人、科研经费不足的团队,攻克下“可入教科书级”科研成果,首次在病*中发现朊病*,这一发现或为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带来曙光。

许晓东介绍,因为研究尚处实验阶段,没有申请到科研经费,买耗材都要一毛一毛的讲价,他的研究生南昊毕业三年不拿资助,靠打零工坚持做实验,经过近十年努力,许晓东团队攻克下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验意外发现课题

灵感源于一次意外的实验结果。年,仍在英国雷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许晓东,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个名为LEF-10的杆状病*蛋白出现在了浓缩胶里,并且信号非常强烈。然而,许晓东多方查阅资料都没能了解异常信号出现的原因。

年,许晓东和妻子陈红英回到国内,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并建立起实验室。为了实验室的运转,许晓东也做一些其他课题的研究,但浓缩胶里的LEF-10一直是他抹不去的心结。

经过反复摸索实验,许晓东猜测,浓缩胶中的LEF-10可能是朊病*。此前,科学界曾在动物和真菌中发现过朊病*,但还尚未有人从病*中发现朊病*。这个猜测让许晓东兴奋起来,然而,提出假设到论证结果之间,仍有很难迈过的鸿沟。

为了鉴定LEF-10是朊病*,许晓东从国外研究者那里借来了酿酒酵母Sup35p鉴定方法,该方法由已故的著名生物学家苏珊·林德奎斯特建立,但此前仅用于酵母领域朊病*鉴定。国外的研究者曾告诉许晓东,这个实验非常“tricky(棘手)”,即使拿到鉴定方法,也很难获得实验结果。

经费人力不足仍然坚持

实验过程,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许晓东介绍,生物实验出结果一般都比较快,但国内在朊病*鉴定领域尚属空白,很多技术手段不成熟,失败是家常便饭。“别的实验要做出一张图,一两天就够了,我们却需要一两个月”。

更艰难的是经费和人员的短缺。因为实验尚停留在假设阶段,许晓东申请不到科研经费,靠着入校时的科研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他支撑了近十年的科研工作,“我后来算了一下,我总共的科研经费是48.5万”。因为经费短缺没有招生指标,年许晓东的硕士研究生南昊毕业后,因为热爱这个课题,成为许晓东实验室的编外人员,不拿任何资助,甚至需要在外打零工养活自己。

付出终有回报。许晓东团队首次在病*中发现朊病*,这也将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带来曙光。据了解,朊病*是一类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这种蛋白能将某种构象在同种蛋白甚至不同种蛋白间传递,最终导致所有蛋白都发生变构。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时发现了朊病*的存在。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因发现朊病*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在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都发现了朊病*。但是,作为自然界中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甚广的生命形式,病*中是否存在朊病*一直不为人所知。如今,许晓东团队的研究填补了这项空白,并且由于疱疹病*感染与阿尔兹海默症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研究或许为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带来新的曙光。

学院:基础性研究确实难获经费将尽力予以支持

西北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郁飞介绍,许晓东所从事的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相对于一些应用性的研究,确实更难获得科研经费。学院在了解到许晓东的困难时,也尽力为他提供一些支持。

郁飞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评判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他的工作状态,看到许晓东团队努力工作的情况,郁飞在一些考核指标上也尽力为他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不会用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卡他”。此外,学院也曾给予许晓东资金和硬件设备方面的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也许不能立马服务国民经济,但这不代表基础科学研究不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郁飞说。

郁飞介绍,许晓东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学校、学院多个层面已经开展工作,将为许晓东提供支持,“未来三年的科研经费已经落实了,南昊也可以继续跟随许晓东读博士”,郁飞说。

副教授许晓东:学生贡献大理应给他署第一作者

在英国读书期间的一次实验意外,让许晓东惦记上了杆状病*表达因子LEF-10,也让他此后十年深耕朊病*研究,一定要做出成果的决心,让他完成了被国外专家认为非常艰难的任务。

实验意外发现新课题

北青报:最初是怎么发现这个课题的?

许晓东:源于我在英国读博士期间一次意外的实验。当时我发现在浓缩胶中发现了一个名为LEF-10的杆状病*蛋白,而且信号非常强烈。一般来说,实验中浓缩胶内是不会留有蛋白的,大家都会把浓缩胶切下来丢掉,我当时还不熟悉实验流程,将浓缩胶也一并做了检测。当时我找遍文献都查不到原因,但多次重复出现的信号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北青报:当时国外的专家说您做不出来?

许晓东:外国专家人也都很客气,我们联系要鉴定系统时,也都很爽快的给我们了。但是因为这个鉴定系统是针对酵母的,而我们做的是病*,存在一定的壁垒,他们也说想要获得结果很“tricky(棘手)”,我们之前完全没有做酵母的经验。

北青报: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许晓东:困难很多,失败过很多次,一般的生物实验得出结果都很快,但我们这个实验用了4年多的时间,主要这个实验的技术不好掌握。在朊病*鉴定领域,国外已经开展了二十余年,但此前国内基本没有人做过。我们肯定不是第一个引进该鉴定系统的团队,也有别人引进过,但是实验难度太高都放弃了。

经费紧张买东西要一毛钱一毛钱讲价

北青报:总共花了多少科研经费?为什么在申请科研经费时遇到一些困难?

许晓东:我过后统计了一下,整个课题最后的花费大概是48.5万元,其中包括30万的人才引进经费和学院支持的一些费用。像生物学这样一些还处在假设阶段的课题,一些科研经费不太可能给予支持,因为在实验做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他的价值和意义。

北青报:实验中会受到经费短缺的影响吗?

许晓东:那肯定会,为了坚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也想了很多省钱的办法。有一次我到哈尔滨讲座时,说到我们用了一个很贵很贵的培养皿。一位听众以为我用了特殊的仪器,我一描述,他才发现就是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皿,四十多块钱一个。但实验中要用很多这种培养皿,我们经费紧张,就买不起,还是其他老师资助的。就连实验室买离心管时,一包十几块钱,我们都一毛一毛的往下讲价。

北青报:您的夫人陈红英教授也支持了您一些科研经费吗?

许晓东:她当时在蓝耳病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因为要为我这个研究争取一些经费,就暂时放弃了蓝耳病*方面的研究。

北青报:过程如此艰难,有想过放弃吗?

许晓东:真的没想过放弃。因为在生物领域发现一个新的课题是很困难的,而且我认为这个课题是能够出现重大突破,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曙光,因此,不管多难也得做下去。

副教授许晓东:学生贡献大理应给他署第一作者

北青报:南昊是您的研究生吗?他在整个课题中主要负责什么?

许晓东:南昊是我13级的研究生,到他年毕业时,我没有博士生招生名额,当时有其他老师找他,但是他还是继续跟着我做实验,成为我实验室的编外人员,因为经费也紧张,也没给他资助。这个课题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南昊做的,我只参与了一小部分。

北青报:网上很多人说您给南昊署第一作者非常高尚,您怎么看?

许晓东:这个课题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南昊做的,我只是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所以他理应是唯一的第一作者。

将为研究阿尔兹海默症带来曙光

北青报:您这个研究对阿尔兹海默症研究有什么关系?

许晓东: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病*感染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还不清楚具体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种关联性。我们现在在别的病*中发现了朊病*,如果在人的疱疹病*中发现朊病*,这个链条就会更清晰一些,以帮助确定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

北青报:论文发表之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

许晓东:因为我们这个研究属于领域开拓性的研究,往下可以研究的东西非常多。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个队伍要稳定下来,比如南昊的去向问题。

学生南昊:三年没拿钱靠打零工挣钱帮老师做实验

作为此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南昊年研究生毕业后成为许晓东实验室一名编外人员,三年来他不拿资助,靠自己在外打零工坚持做实验。南昊说,紧缺的实验经费也锻炼了他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使他受益终生。

数百篇文献,上千次实验,想做“改变教科书中一句话”的研究

北青报:什么时候跟着许老师做这个项目?年毕业时为什么不选择继续读博或者就业?

南昊:我从年大四时就开始跟着许老师做研究,年开始做朊病*这个课题。年毕业的时候,许老师没有博士招生名额,当时也有其他老师找我读博,但是我很喜欢这个课题,也希望跟着许老师继续研究,就留下来了。当时已经签了待遇不错的其他工作,本想利用闲暇时间做实验,但是精力跟不上,就辞职专心做实验了。

北青报:从年毕业到现在经济来源是?家里人支持你这种选择吗?

南昊:毕业之后,我主要是靠在外做一些兼职来养活自己,兼职也都是和本专业相关,比如给一些科技公司做顾问之类的。家里人刚开始也不支持我,毕竟这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选择,我就是不断给他们“洗脑”呗,告诉他们我所做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这可能是改变教科书中一句话的研究。我妈妈倒是一直很支持我,因为她觉得我从小到大没干过不靠谱的事。

北青报:做这个课题的难点在哪?

南昊:这套鉴定系统是国外专家发明的,基本都是出自一个师门的学者,很多实验方法他们是手把手的教,并不会详细写出来,我们很难掌握。我大概精读了多篇核心文献,当时有个实验我们做了六个多月,实验中用到的滤纸用手按实有60厘米厚(6张大约3毫米厚)。

经费不足捡砖头做实验

北青报:科研经费紧张会有什么影响?

南昊:实验过程中很忙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辛酸。有一次实验中需要配重,一般实验室都会采购金属块等,但我们没有经费,我就去楼下的花园里面捡砖头,自己敲碎到合适的重量。但我认为科研经费的紧张也从另一方面锻炼了我的能力。一些经费丰裕的实验室,有时候会花钱雇外包做实验,其实作为学生什么也没学会。因为我们经费紧张,所以一切实验都得自己上,像有个实验我就做了一千多次,那这样的训练对我一辈子的科研都是有好处。所以我认为科研经费很重要,但不能经费多到花钱解决而不动脑子的地步。

北青报:有网友说你们会不会数据造假?

南昊:这个肯定不会。我们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是经过多次反复验证的,以证明这个实验数据不是偶然得出的。一些国内同行在发表论文时,会将审稿人意见去掉,因为担心其中一些专家指出的尖锐意见会影响论文发表。但我们全都保留了,因为我们这个研究领域太新了,之前也受到过一些质疑。所以我们将业内顶级科学家的审稿意见,包括一些质疑和批评都保留了,并且对这些质疑、批评做出回应,,我们敢放出来,也是因为我们的结论是经得起考验的。

(文/北青报记者李涛张月朦)

更多精彩内容,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拿下教科书级成果副教授冷门缺经费买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