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出专家门诊,一个10多岁的男孩独自走了进来,神情忧郁地讲述了他的病史。
男孩患眼病已经五六年了,视力下降,不时伴有关节痛和口腔溃疡。医院眼科,他已经被诊断为葡萄膜炎,接受激素和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近日发作频繁,所以就到北京来看看。医院的眼科给他检查后,转到了风湿免疫科。
在问清病史和检查完身体后,我的初步判断是风湿病相关眼病,白塞氏病的可能性比较大。为确定下一步的用药计划,我建议他做几项相关化验,并解释了检查的必要性。
然而,男孩盯着化验单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问道:“化验需要多少钱?”诚实地讲,我只知道大概,不知道具体数目。他仍然盯着化验单,不说话,也不离开。我问他是一个人来北京的吗,他告诉我,是和爷爷一起来的,爷爷正在诊室外面等候。
我让他叫爷爷进来。他却说不用了。当我问起他的父母在哪时,他低下头再也不说话了。我感到我的话触及了他的伤心之处,正在想怎么安慰,他突然站起身来,说是要出去跟爷爷商量一下。
不一会儿,男孩又进来了,礼貌地说了声:“医生,我们不看病了,谢谢!”然后就转身出了诊室。
我心头一震。
男孩眼睛的疾病久治不愈,显然是早期没有能够明确诊断,也没有接受系统而有效的治疗。我想,虽然我不能承诺让他完全康复,但凭多年的临床经验,我是能为他做点什么的。就算不能恢复视力,尽量控制病情发展,保护现有视力,也是值得争取的。然而,他放弃了!
是他自己心甘情愿放弃的吗?一定不是。如果是,他不会跑到北京来就医。
是他爷爷让他放弃的吗?一定不是。如果是,他爷爷也不会跟他一起来。
是他父母让他放弃的吗?我想应该也不是。尽管我没有从他的口中得到任何关于他父母的信息。
我只能想到,一定是窘迫的家境使他不得不放弃。这一选择是在我的面前做出的,他做得那样从容而伤感。孩子很懂事,很理智,很可怜,又很可惜!
为什么会是这样?患者的爷爷和父母都没有在我面前出现。如果他们出现,也不知道会带给我什么信息。医院的病历资料,我甚至不知道曾经的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但我知道,他的病一开始不会这么严重。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其实,作为医生,我们和患者及家属的愿望是一致的,是希望患者病情能够稳定和好转,希望有奇迹般的事情发生。而我们日常诊疗工作中遇到的患者,他们的表达常常是含蓄的。当然,也有直截了当的。
一天,我接诊了一位从北戴河来看病的患者。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唯一能提供经济支持的是她的姐姐和姐夫,但也只是靠一个杂货店维持生计。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19岁。因为面部红斑,关节痛两个月而就诊。当时她神志清楚,可以自由行走,我让她抽血化验后回家等待结果。
一周后,这位年轻女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木僵状态,行走困难,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脑病,当即收入院,当天即接受了大剂量的激素冲击治疗。
第二天,科室交班之前,我们按常规巡视患者时吃惊地发现,她已经谈吐自如,正坐在病床上,一边吃瓜子,一边跟同室病友及父母聊天。
还记得我们的住院医生当时那一声感叹:“好有成就感啊!”患者家属送来了感谢信,很多人都向我们表示祝贺。
这就是我们临床医生最快乐的时刻。能够将疾病及时诊断明确,经过经济有效的治疗尽早达到理想效果,难道不是每一位医生的毕生追求吗?
然而,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这样幸运!有时,即便我们掌握了对付疾病的各种武器,却并不代表着每一位患者都能够从中受益,也不代表着我们都能帮上他们的忙。正所谓,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作者: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王振刚
来源:《医生的一天》
策划:谭嘉余运西
主播:张方飞
编辑:陆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