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遭到的脑外伤、脑卒中以及心跳呼吸骤停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有的患者无法从急性昏迷中完全恢复,大脑似乎进入到一种长期“沉睡”的状态,我们俗称为“植物人”。
在医学上有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名词叫做“慢性意识障碍”(DOC)。这种现象在医学科学领域归为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范畴。
慢性意识障碍(DOC)是临床难治性病症,也是医疗专业领域的攻坚课题。5月7日-10日,由首都医科医院、医院、北京艾维肯科技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意识障碍诊疗技术基础培训班》在京举办。
“植物人其实是意识被锁在身体里的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车祸外伤、卒中、心跳骤停等原因产生约7-10万名“植物人”。临床传统治疗“植物人”的方法有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康复理疗和环境刺激治疗等,目前我国的神经调控技术主要以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为主,神经调控技术不仅仅是治疗,也是研究脑功能疾病的重要手段。
神经调控发展的趋势聚焦于靶点的精准定位、联合靶点、微创等方向,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深部脑刺激(DBS)、脊髓电刺激(SCS)、经颅磁刺激(TMS)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多种神经调控方式对DOC患者有肯定的促醒作用,神经调控治疗可能成为临床治疗意识障碍的有效手段。王拥*表示,希望此次培训能让学员们获取更多意识障碍领域的前沿资讯,广泛了解临床应用新手段经验及进展,共同推动中国意识障碍诊疗事业向纵深发展。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何江弘强调,通过开展意识障碍(DOC)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培训工作,医院系统的治疗体系,是推动意识障碍治疗各项临床新技术,医院整体意识障碍治疗水平的重要内容,更为引领意识障碍诊疗走向更为系统的专业化发展轨道提供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李宣璋)
本文来源:健康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