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师小传:
齐向华,年出生,山东济阳人,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师承于刘惠民之大弟子陆永昌老先生,继承了传统脉学的技法,后精益求精,通学历史名家著作,旁及现代诸家脉法,开创“系统辨证脉学”理论,创建了全新的中医脉学体系。现任山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中医脉象、中医睡眠医学、中风病和老年痴呆等有深入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著作有《辨证脉学》《系统辨证脉学培训教程》《失眠症中医诊疗》等,并在多家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齐向华为学生讲解答疑结缘:天生就是一个“郎中命”
年,齐向华出生于济南市*河北岸的一个普通乡村,他的父母都是公社干部,平日里工作忙碌,跟农村里大多数家庭一样,对孩子是一种“散养”状态,年幼的齐向华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常常跑到公社旁边的卫生院里玩耍,跟穿白大褂的乡村医生“厮混”在一起。卫生院里有许多中医大夫,要为来就诊的乡民诊脉、熬药、针灸、开方,卫生院里弥漫着浓郁的奇异药香味侵袭着他稚嫩的味蕾,带给他一种奇妙的感觉。趁大人们不注意,齐向华和他的小伙伴们就偷着用药杵捣药,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捣药声宛如仙乐一般,彷佛自己是广寒宫中捣制长生不老药的“玉兔”,甭提多快乐了。有时,他还会跟着“赤脚医生”去*河滩里采摘草药,在丛生的杂草中仔细辨认“仙草”,不时摘下茎叶,放到嘴里嚼一嚼,将自己当成掌握着神秘密码的圣者。采药、尝药、晒药、捣药、熬药……在耳渲目染中,年幼的齐向华俨然成为一个“小郎中”,操作起来有模有样。
年,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毛主席发出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没多久,《红雨》《春苗》等描写赤脚医生的电影开始在全国放映,红雨、田春苗的英雄事迹震撼着齐向华幼小的心灵,他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一根银针走天下,一剂药方治百病”,为乡亲们驱除病魔。年,齐向华以优异成绩通过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想也没想,就选择了山东中医学院,抚今追昔,齐向华颇为感慨,“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天生就是一个‘郎中命’”。
求知:拜名师习得真功夫深探究选定脉象学
在山东中医学院,齐向华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各项技术突飞猛进。时光飞逝,五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齐向华被分配至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中医科。但是科里只有几位老中医,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诊脉开方,给了他另外一种医疗模式的启迪。
齐向华为患者诊脉“我不擅长死记硬背陈旧的知识,而是喜欢琢磨追问背后的道理,为了向中医文化高峰攀登,我选择了继续深造。”年,齐向华重回母校山东中医学院,师从知名中医陆永昌,攻读硕士学位。“陆老先生是山东中医学院创始人刘惠民先生的嫡传大弟子,功同良相,医术精湛,名闻遐迩,可以说,他是传统中医的最后代表人物之一,注重中药的药物作用,注重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对西医的理论体系比较隔膜,对医术传承注重言传身教,和现代中医药大学培养模式完全不同。”在读研期间,齐向华从陆老先生身上接受了一整套传统中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功力大增。
研究生毕业后,齐医院急诊科。在具体实践中,喜欢琢磨问题的齐向华渐渐产生了许多疑问,中医学知识这么多,仅经典药方就多达十几万个,摞在一起将近两米多高,在具体诊疗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实用?其中的规律如何把握?其次,在急诊科会面对许多急性昏迷、言语不清的危重病人,病人或家属对病情的口述常带有很大主观性,这很容易误导诊断方向,临床中医师如何直接从病人身体上获得真实准确的疾病信息,从而减少主观信息的干扰?方证对应是古人经过上万年摸索发现的一种独特的诊治方法和疾病辨治思路,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是中医认病、治病最犀利的武器。每一位中医生,从一接触中医就开始学习辨证论治,但为什么到了临床,许多临床医生只是辨病治疗?即便辨证论治的过程很完整、很准确,对同一个证,为什么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出疗效完全不同的方药……齐向华不断思索着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辨证,如何准确有效获取患者的疾病信息,是至为关键的一步。为此,他不断翻阅古籍,先后尝试过腹诊、耳诊、舌诊、眼诊等,最终,他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切诊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脉象:暗藏生命密码
“医学之要,贵于切脉”。切诊,指的是切脉,也即寸口脉诊。通过诊脉,中医大夫可以掌握患者身体内部整体和各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基本情况,对一些极富经验的老中医,则更见功力,甚至可以在辨证基础之上精确辨病。为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几不可察的脉象,可以反映身体的基本情况,甚至能辨别疾病呢?听到这样的疑问,齐向华露出宽容的笑意。“脉象首先是由血液、血管、心脏等所构成的一个血液循环的机械过程,这是其物质基础,简单来说,血液有粘稠之分,血管有粗细、堵疏之别,心脏有强劲、乏力之差。当人体运转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氮、合成的激素如甲状腺素等都会进入血液,当人体产生病变时,病理产物、免疫抗体等也会进入血液,进而影响血液的流动状态、粘稠度、顺畅度等。再者,当大脑受外界刺激后,身体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比如紧张、害怕,也会影响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如果把血管当作一座城市的绕城高速公路,那血液就是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通过观察绕城高速上汽车的通行量、拥堵状况、所载货物等,就可以判断这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消费状况、发展水平等。小小脉搏的每次跳动,都传达着人体各器官运行状态的信息,其强弱、快慢等每一丝细微变化,都暗藏着生命密码。所以说,通过切诊察看脉象,就能发现人体隐含的许多重要信息。”
齐向华整理的桡动脉纵截面在中西医方法论的分野上,齐向华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西医遵循还原论思路,以解剖研究为基础,把脉象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来认识;中医则遵循朴素系统论思路,以功能研究为基础,发现脉的动态变化并非血液循环系统自身的孤立状态,同时是相关系统和整个机体对其发挥调制作用的效应,因此,从脉搏功能状态不仅可以考察血液循环系统自身的变化,而且可以判断引起脉的特定变化的相关系统和整个机体的作用性质和特征,可以通过脉的变化来诊察和辨识病因、病机、病证等复杂系统。
变革:发起中医学界的“白话文运动”
齐向华一头扎进传统脉象学的研究中,废寝忘食,索隐钩沉,不断与古人对话,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才发现,要想系统掌握传统脉诊方法非常困难。“古人没有那么多的测量手段和设备,没有现代科学语境,只好用相近的参照物作为尺度或标准,用比喻的方式进行描述主观感受,启迪后学者,而参照物的离散性大,要长期的摸索实践才能领会,增加了传承的困难。如同对美女的界定,没有三围数据,只好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文学辞藻来描绘,但一百位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位读者就有一百个林妹妹,如何将将玄之又玄的脉象变成实实在在的可测量,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说起生涩玄奥的传统中医学知识,齐向华总是善于用准确、生动的比喻进行说明,让人一听就懂,理解起来毫无难度。
将传统脉象理论进行解构,把原来以比拟、譬喻自然事物为主的脉诊,转化成可用物理语言定性定量的脉象特征、指标,并将每一种物理量作为人体健康的信息载体,逐步实现可测定、可抓取,将原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将老祖宗的“文言文”用现代物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概念进行“翻译”,这不仅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也是一场中医脉诊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构,更是一场中医学界的“白话文运动”。
齐向华为学生讲解脉诊方法《素问.玉机真脏论》上将“弦脉”定义为:“端直以长,故曰弦”,即为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古人仅仅将其用文学辞藻进行描述,但究竟是一种什么脉象?言简意赅的几个字往往让初学者如坠云雾,即使是医学大家,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定义也有差别。齐向华努力的方向就是将其“降维”,用现代科学语言将其“翻译”出来:弦脉比较直,硬,脉搏机械波传导距离长,血管内压大,更进一步来说,测量的维度就是血管壁的硬度,脉搏波传导距离,血管内压和血管的空间形态。“单一属性的东西即为要素,比如温度,无法对其属性再进行细分。想要对脉象进行科学测度,就需要找到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是脉搏波中的固有信息,是脉象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由单一属性因素构成,可以定性与定量。经过不懈努力,齐向华反复比较实验,在传统28种脉象的基础上,总结出25对涵盖脉搏波和固有物理属性如黏度、温度等多维信息的脉象要素,并将脉象要素与各种器质和功能病变的映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了对疾病的系统诊断临床模式。
在临床为患者诊脉时,齐向华经常会感觉到病人脉象中有一个较硬的点频频跳动,甚至有“打手”的感觉,他百思不得其解,随着这种状况遇到的越来越多,他参考其他医家的成果,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明白这个脉象中的“硬点”原来对应着占位性病变的器官或组织,一旦出现,就预示着身体出现结节、脓肿、囊肿等。这既是现代脉象的新发现,又将脉象要素与人体状态的建立了映射关系,通过提取脉搏中各种生理因素失衡,完全可以进行疾病中西医逻辑分析判断,指导疾病防治。
脉象要素既有对传统经典脉象的重新测度,如血管壁顺应性(刚柔)、脉搏波振幅(高深)、血流速度(疾缓)、脉搏波波长(长短)等,又有现代脉学的新发现,如来去、敛散、荣枯、动静等,如此以来,这就对脉搏感觉有了本质性认识,形成了系统脉象信息体系,注重脉象要素之间的交汇与聚类。
读心:三指可辨疾病的“前世今生”
“通过诊脉,可以看清疾病的‘前世今生’,可以探究患者的童年境遇、过去的心结,甚至预测清疾病的将来走向。”说起脉象学的“神奇威力”,齐向华宛如“功盖三分国”的卧龙先生一般,羽扇纶巾,气定神闲。这种看似逆天的“读心术”,就是“心理脉象学”探究的内容。其实,齐向华最初研究脉象,就是从心理脉象学入手的。“人们日常中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会直影响大脑皮层,进而影响到血液的运动,这都会反映在脉象上来。”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情绪对人体的功能状态、免疫系统、消化系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现代疾病中有40%-60%伴有心理因素,在心理脉象诊察的模式下,70%-80%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心理因素或心理伤害。“现代医学将疾病视为一种客观实在,但从脉象学上来说,疾病不单单是一个存在,它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心理因素或伤害会诱发疾病的产生。如果能提早进行干预,及早发现问题,就能防治疾病的产生。”心理脉象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许多患者对心理因素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