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7日讯在医院,有一支来自临沂的医疗队。在雪域高原,他们克服不良反应,秉承“一入晏医门,便是晏医人”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不仅精心治疗患者,还现场带教,传授经验,要为海晏人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缺氧不缺精神他们“一入晏医门,便是晏医人。”
“身体感觉怎么样?宝宝挺好。”医院妇产科,临沂援青医疗队队员高丽萍一大早就来到产房查房。昨晚顺利接生一位血小板低的产妇。不放心的高丽萍一早又来产房查房。
“她来的时候我们查的血小板很低,我们联系了上级血站没有血小板,转院也来不及了。”高丽萍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医院接收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然而孕妇产前检查结果却让高丽萍眉头一皱。孕妇血小板低,上级血战没有充足的血小板备用,一但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此时孕妇即将临产,转院途中出现情况更危险。
“我们经过紧急商量之后,决定给她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治疗保驾护航。”虽然产后大出血的情况概率低,然而有着多年妇产经验的高丽萍却丝毫不敢大意。下午5点半,高丽萍为孕妇接生。幸运的是,产妇没有出现产后出血,母子平安。
有惊无险的场景,对于高丽萍而言,这已不是第一次,初到海晏的第一天,高海拔让高丽萍有些身体不适。然而临近下班,妇产科入院一名藏族足月孕妇,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高丽萍判断孕妇不久就会临盆。虽然单位没有为其安排夜班,高丽萍却主动留下,并针对这名产妇的情况制定试产方案。
生产过程一切顺利,然而新生儿出生后却面色青紫,啼哭几声后脸色瞬间苍白,全身变软。凭借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高丽萍立即判断出婴儿的问题,此时若不及时处理,轻则可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留下后遗症;重则发生窒息死亡。高丽萍当即联合科室医务人员抢救治疗,1分钟后婴儿发出一声响亮的啼哭,面色逐渐红润,终于脱离了危险。
“一入晏医门,便是晏医人。”高丽萍告诉记者,虽然不清楚这句话的出处,但是这也是临沂援青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心声与责任。从华北平原到西北大漠,从沂河到湟水河畔,“行医路上”他们从未停止前行。
“一对一带教”医疗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是疤痕,但又不是非常典型的那种疤痕,需要做一个病理检查。”医院急诊处置室,医院的陈远征一边为患者换药,一边为医院医生张成崇讲解如何辨别病人的病症,进行现场带教。
“以前的话,因为技术不能够很好,所以有些病人只能是转院医治。今年的也遇到了很多像这一方面的病人,医院做的。”张医院急诊外科主任,临沂援青医疗队的到来让他很是兴奋。张成崇告诉记者,如今,不仅是一些重症病人无需转院就能救治,临沂援青医疗队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让医院的医护人员受益匪浅,业务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陈医院创面修复中心副主任,临沂援青医疗队队长。今年5月份,医院科室建设的需求,陈远征与其他11位同事一同来到海晏县,在海拔米的高原上行医救人,传播医术。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对当地医生传帮带,也是他们援青的重要任务。
海晏县全县人口不足四万,陈远征在这里门诊量相比起在临沂轻松了许多。虽然患者少,但是陈远征的工作却一点也闲不着。原来,临沂援青医疗队计划利用一年时间,对当地医生进行一对一带教,系统培训。然而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医疗队5月份医院开展工作,作为医疗队队长的陈远征心里有些着急。
“我们想在诊治患者同时能够把我们的经验尽可能的传授给他们,所以我们平时除了现场教学,还定期的举行学术讲座。”陈远征深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帮助更多人,就要把“火种”传递到当地医生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陈远征希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把临沂援青医疗队所能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闪电新闻记者丁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