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张艳
近些年来,生命支持手段的发展,使得该类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但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并不理想。以往所有药物神经保护的临床试验均不理想,低温治疗成为公认的可能有效的神经保护方法。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机制包括避免血—脑屏障破坏、降低细胞能量消耗、减少自由基形成、减轻兴奋性神经介质*性、减轻炎性反应以及降低颅内压作用,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项医疗技术可明显提高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减轻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医院张艳
?低温治疗方式包括:输注冰盐水、体表降温、鼻腔内降温、头盔/冰帽降温、血管内低温。
?适应人群或疾病: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面积脑梗死,癫痫持续状态,其他伴严重脑水肿的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1.优先选择具有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新型全身体表低温技术或血管内低温技术开展低温治疗。如不具备条件,也可选择传统全身体表降温(包括冰毯、冰帽、冰袋)完成低温治疗。
2.可选择4℃生理盐水静脉输注的低温技术辅助诱导低温,但存在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风险的患者慎用。
3.诱导低温时长尽可能缩短,最好2~4h达到目标温度。目标低温维持时长至少24h,或根据颅内压(20mmHg)确定。复温速度采取主动控制,并根据疾病种类在6~72h内缓慢达到常温。
4.应常规评估寒战程度,评估量表可选择寒战评估量表,以指导抗寒战策略实施。可选择丁螺环酮、盐酸哌替啶、咪达唑仑等联合抗寒战方案。当寒战控制不理想或需要快速降温时,加用维库溴铵或罗库溴铵等。药物剂量调整须考虑个体差异。选择体表主动保温方式,并与抗寒战药物联合。
?低温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并发症: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低血压、心输出量减低,血小板减低,凝血机能障碍,出血,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需要注意复温反跳性高颅压。
原标题:《CSATISC丨低温治疗在神经重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