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病脉证治提纲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注:辨三阴三阳。要点不在发热在恶寒。三阳恶寒伴发热,三阴恶寒不伴发热。然阳明有但热不寒,三阴也有阳虚气虚发热,不可刻舟求剑也。考阳明恶寒有三:一始虽恶寒,恶寒必自罢;二气虚外感白虎加人参汤其背恶风寒;三阳明热厥。气虚发热者虽不恶寒,但恶风,或背心恶风寒。
评:此为病发于阳及病发于阴的判断。《*帝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也。”又云:“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2.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原文: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此三阴发热,阳气虚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近衣者,此执厥,多见于西医的感染性休克。后条云:“太阳病,叶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内烦也。”
评:此推理,完整表述为:(1)大前提:身大热,不欲得近衣者,热在骨髓也。小前提: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结论:热不在骨髓也。镜心斋校注伤寒论(2)大前提:热不在骨髓者,即在皮肤也。小前提:病人热不在骨髓。结论:病人热在皮肤。(3)大前提:寒在骨髓者,欲得近衣也。小前提:病人欲得近衣。结论:寒在骨髓也。合并: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反”“以”为提示词。“以”为因,此先果后因之表述。
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病、脉、证并举,“而”为强调,意为必恶寒,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头痛者加川莒,若夹湿,可减麻*量而加羌活。
4.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必恶寒,参上条。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意为发热期与发热前期。发热均有发热前期、体温升高期与体温下降期。太阳病,不论发热期还是发热前期,均恶寒,故太阳脉证提纲无发热。太阳病,虽发热,喜加衣盖被,与阳明但热不寒不同。
5.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校:发热、汗出、恶风对举,当为顿号。
注:病、证、脉并举,病下又分病也。无汗不得用桂枝汤。又桂枝增强心率,故脉缓。然体温增加1℃,脉捕增加10次,桂枝证发热之时,脉未必缓。热退之后,必缓。
评:此为下定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者,下定义也,即对于一种事物本质特征确切而简要的说明,进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质特征其后之本质规律,道也。由定义明确概念,概念形成判断,判断形成推理,张仲景之逻辑思维缜密如斯。今人以为中医唯象思维为长者,实未见仲景之门墙也。《*帝内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即虚邪贼风外受也。
6.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校:体痛、呕逆对举,当为顿号。
注:此处移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可互参。寒性收引,故脉紧。
评:张仲景所论,以病、脉、证、治为体系。脉从证提出,与证互参,与今不同。今脉从属于证,属证候之一。而病与证之区别,乃病下分证也(与西医分型研究,在病下分出亚型可互参)。太阳病下有中风、伤寒,则伤寒、中风为病下之证乎?考下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似伤寒、中风、温病,又皆为病也,则太阳病、又为一类病。如西医所谓癌症,分癌与肉瘤,其下又分出各种疾病。此皆病下分病,非病之亚型也。
7.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对举,当为顿号。不恶寒者后加逗号。
注:温病发热,以口渴、不恶寒为特征,可与伤寒对比。然温病发热,亦有不渴者。盖温病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湿热病有渴与不渴者。
8、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
原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校:名为风温,与伤寒、中风用语同。
注: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伤寒。若发汗已,身热,脉不静者为温病。《*帝内经》云:“体若播炭,汗出而散。”此伤寒也,温病多有汗出不散,身灼热者。温病有温、疫、病之别。疫病皆相染易,疡则多染病而亡。辛凉解表,汗出而解之温病,非疫病也。汗出身灼热者,名为风温。身热不扬者为湿温。
9.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原文: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校:此乃风温病脉证提纲,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对举,当为顿号。
注:风温脉阴阳俱浮,自汗出,当与中风脉阳浮而阴弱,自汗出相鉴别,参见后中风条。风温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此温病高热之状也。高热者困顿,气息粗大,小儿甚者鼻翼煽动,不喜言。
10.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若被火者,微者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瘪疯,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瘦。若被火者、微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瘦疯,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校:视前后文,当为“微者发*色,剧则如惊痫”。
注: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此为病。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此脉证提纲。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本白虎汤证,下之亡津液(西医的水电解质紊乱)。若被火者,微者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瘾疯,若火熏之,发*者为严重感染所致肝损伤,甚者高执惊厥。温病一怕早下漏底,二怕火上浇油,扶阳杀人者也。伤寒发汁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湿热证,热减身寒者,不可便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以温病误治,多死。一错或可救,再错多不治。
评: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宜白虎汤。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此为阳明在经。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宜加麻*,即麻*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高热加知母。剧则如惊痫,时想狐,此中*性脑病。可见仲景所谓风温,多指今人所谓的大叶性肺炎。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即中*性脑病、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