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医院的一间普通职工宿舍里,住着一位已逾百岁的老先生。许多人都知道,他就是儿科专家刘彦琛,孩子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刘爷爷”。在当地,很多家庭的三代人都曾是刘老的“病孩”,提起刘老,总能唤起人们许多温馨的回忆。作为医院原儿科主任,刘彦琛躬耕杏林七十载,永远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
告别省城来到三明
年,刘彦琛出生在福州市一个贫寒的私塾先生家中。年,从福建省首届西医医师班毕业后,他便开始了漫长的行医生涯。年,他和妻子一起胸戴红花,响应党的号召,告别省城,医院(现医院),参与创建了儿科。这一年,他40岁。
刚来的时候,该院只有十几个人,设备少得可怜。医院的助产士,夫妻俩过着“家—医院—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几十年间,刘彦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年,退休后的刘彦琛坚持在医院出诊。每天他至少要为30名患儿看病,每周有两天上午还要到远在城关大街的第二门诊部坐诊。医院坐诊时,找刘彦琛看病的人常“自觉”在他家门口排起长队。有时,队伍要从三楼一直排到一楼,邻居们常被敲错门。于是,二楼的邻居挂出一块牌子:“刘医生在楼上”;四楼的邻居挂出一块牌子:“刘医生在楼下”。
苦研医术守护三代
几十年来,刘彦琛刻苦钻研医术。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科各类疾病,找到了有效治愈小儿腹泻导致的脱水酸中毒、小儿脑炎和脑膜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的方法。他坚持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患儿用药很谨慎,能吃中药就不开西药,药费也不贵,且疗效往往很好,因此深受人们敬重。
20世纪70年代末,乙型脑炎流行,刘彦琛带领儿科同事自制沙床给酷暑中的患儿降温。住院患儿太多,他和大家通宵达旦工作。
有一次抢救一位出生仅50天、患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的婴儿,患儿呼吸阵发性停止,全身青紫,心跳微弱,他守在患儿身旁进行人工呼吸,连续6个小时,终于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
70年来,刘彦琛的日程表里没有“休息日”。在岗时,他每天“两点一线”,清晨端着一个保温杯来到儿科坐诊,一坐就是一上午;休息日,他到化机厂等厂矿单位设诊疗点,每周两天上午为厂矿职工和附近的患儿看病,风雨无阻。工作之余,他到患儿家中巡诊,以减少门诊交叉感染和麻疹的并发症。
与人相处多为付出
刘彦琛看过的病人难以计数,走在街上,常有人尊敬地向他打招呼。
有一年夏天,刘彦琛患了眩晕症,患这种病只要头部稍有转动就会恶心、呕吐不止,他只得平卧在床,一日三餐由家人喂食。
可是,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患儿家长执意要求刘彦琛为他的孩子诊病,刘彦琛让家人慢慢将其扶起,把头平靠在床头,详细地检查、把脉、开药方,足足看了40多分钟,患儿家属感动得泣不成声。
40年前,有一位家长带着她的孩子找到刘彦琛看病,孩子病得较重,刘彦琛给他开了几剂中药,吃下去很快就好了。后来,这名孩子成了刘彦琛的学生,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为省内知名的儿科医生。
躬耕杏林70载,刘彦琛总是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与人相处多为对方付出,这样自己才能安心。”刘彦琛说。
(《健康报》4月12日第1版记者王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