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十
TUhjnbcbe - 2024/9/16 17:53:00

关于公布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


  中国科学院


  年8月日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医学学部)(姓氏拼音为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介绍

蔡秀军

浙江大学

蔡秀军,男,汉族,年月生,浙江温岭人,研究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大学医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腹部外科、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移植外科。

在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腹部外科和腔镜外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造诣。开展了背驮式肝移植,高难度的肝脏尾状叶、肝门胆管癌切除术,完成了国内病例数最多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窦科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窦科峰,男,汉族,年2月出生,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0年0月,入选“0年人民好医生”名单。主要从事肝脏移植、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腹部战、创伤的救治等研究。系统掌握肝脏肿瘤、肝脏移植及胆道肿瘤等国际前沿领域知识。

窦科峰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先后主持开展了氧自由基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与防治、MHC四聚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肝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研究等。窦科峰教授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血型不同的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和当时国内最小年龄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并广泛开展各种全肝移植术式,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海拔复杂条件下的肝移植、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肝-肾-胰联合移植、单肝段移植等创新手术。

此外,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等,取得满意疗效。他所采用的沿肝血管瘤包膜分离,完整切除的方法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提出“切瘤不切肝”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切瘤必须切肝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霍勇

医院

霍勇,男,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现任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介入治疗。

年先后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及“吴阶平创新奖”。年5月29日,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霍勇教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对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深入的研究,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

贾建平

医院

贾建平,神经病学家,国之名医,中央保健专家,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长期从事神经变性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找回患者失去的记忆,提高人们的脑健康水平”是人生追求目标。研究方向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的发病机制、外周标志物和临床药物研究。

贾建平教授是中国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的引领者和发展者;年发现中国第一个AD家系,逐步建立了60多个AD家系全球最大队列,相继报道占世界0%的40个国人AD基因新突变,据此构建了种国产化的小鼠模型,实现我国AD动物模型零的突破;创建AD早期识别和预测方法,使AD干预提前到无症状阶段;主持制定了国内外27部痴呆指南,规范了AD诊治标准。被评为中国痴呆研究20年重大进展。受邀为LancetNeurol撰写了“中国痴呆现状和未来”专题述评。

鲁友明

华中科技大学

鲁友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所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终身bollinger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在突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如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src通过调节谷氨酸nmda受体参与ltp的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science,natureneurosci,neuron,jneurosci等期刊。获多项美国和加拿大国家科研基金资助,是natureneurosci,neuron,jneurosci等期刊的审稿人,molecularneurobiology杂志的编委,美国nih,加拿大cihr等基金评审委员。20年全职回国工作。

瞿佳

温州医科大学

瞿佳,男,眼科专家,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监局眼科疾病医疗器械和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浙江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委员。年月,获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临床医学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眼视光医学和视光学、近视的基础和临床防控研究、功能性眼病研究、眼科器械研发、眼科药械真实世界研究等。瞿佳教授是我国眼视光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将眼科学与视光学整合,于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建了国内首个眼视光学专业,年创医院。瞿佳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是我国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

滕皋军

医院

滕皋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放射专业82届校友,现为医院院长、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前任主席(-),CardiovascularandInterventionalRadiology(CVIR)副主编,JVascularInterventionalRadiolgy(JVIR)副主编。

主持科技部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变革性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课题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包括LancetOncology,LancetGastroentHep,Radiology,JACC,JHepatology,PNAS等。获美国介入放射学会fellow(FSIR),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fellow(FCIRSE);获欧洲介入放射学会(CIRSE)的杰出人物奖(DistinguishedFellow,),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最高荣誉奖—金奖(GoldMedal,),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金奖(GoldMedal,)。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国务院特殊津贴(2),江苏省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汪道文,男,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内科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暨基因诊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汪道文教授从医30多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和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推进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建立疾病规范化治疗体系,在高血压规范诊治独具特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以基因诊断与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诊断医疗。

先后开展基因诊断项目余项,为临床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婴儿黄疸和大血管疾病等的基因诊断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他在临床实践中坚持诊断清楚、治疗明白的原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众多疑难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

王拥军

首都医科医院

王拥军,男,年9月2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拥军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在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AMA,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期刊论文余篇,被他引余次。其中,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短程、早期、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被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杂志评为“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被LancetNeurology评为“国际神经病学领域年度八大进展之一”。建立我国第一个脑血管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CISS分型,实现脑血管病分层管理;创建了中国第一项覆盖全国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平台,显著提高脑血管病防控质量。

王拥军等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评估体系。首次在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中明确了代谢综合症等多种风险预测因素与卒中结局的相关性,验证了CHADS2等多种风险评估量表,此外,还首创了适用于国人的新的卒中后肺炎预测量表(AIS-APS),为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连续发表在行业顶级杂志Stroke上。王拥军率领的研究团队,连续6年成为Stroke杂志全球单中心最大贡献团队,同时获得首批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年)。

吴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吴皓,男,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系主任、上海市耳鼻咽喉科临床中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

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及参编的专著包括《临床听觉生理学》、《颞骨及侧颅底解剖训练手册》、《耳及耳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学》、《儿童肿瘤外科学》、《临床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学》、《罗其中神经外科精粹》、《耳外科学》、《LeNeurinomedelAcoustiqueLaNeurofibromatosedeTypeII》、《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年月6日,《细胞报告》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教授吴皓、研究员华云峰及德国哥廷根大学Moser教授团队合作成果。该研究建立了耳蜗神经回路成像的新方法,并提出了耳蜗听神经可以整合多样的外界声音信号且受中枢紧密、多样的调控,为听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杨瑞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杨瑞馥,男,年出生,河北廊坊人,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疗系,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硕士学位,2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分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年担任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以及微生物法医学。先后承担了国家计划、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军队科技攻关计划等几十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项,获中国发明专利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SCI学术论文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累计H因子22,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53.5。2年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称号,4年享受军队人才一类津贴;主编《细菌名称英解汉译词典》、《细菌名称双解及分类词典》、《生物威胁与核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微生物法医学》等6部专著。

杨仕明

医院

杨仕明,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成功完成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外科高难度手术多例,包括听力重建、镫骨外科、面神经外科、颞骨及侧颅底肿瘤切除等手术。提出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外科的微创化理念,推动学科开展耳内镜检查和手术,已开展耳内镜检查5余例,改善了术前中耳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并明显提高了耳显微手术的疗效;将耳内镜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桥小脑角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并且在面神经功能良好的基础上成功保存残余听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军队医疗成果奖。

负责起草并制订“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并发起“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引领全国22家耳科研究实力最强的医疗中心开展突聋临床研究,推动了全国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

杨正林

医院、电子科技大学

杨正林,男,汉族,中共党员,年6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主任技师,研究员,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担任检验科副主任期间,为科室发展积极筹划,规范了实验室操作和临床标本采集行为,为检验科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及ISO评审的顺利通过提供了有利保障。积极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室间质评工作并取得优秀成绩,不断开展新技术、新试验。从最初的3-5个检测项目增加到30多项。

医院建立规范、合格的PCR实验室,建立了全省PCR室间质量评价体系;收集并完成子宫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共例的FISH检测,并建立了临床应用平台。同时与妇产科合作完成产前诊断中心筹建工作,为进一步建立全省乃至中国西部最大,水平最高的疾病基因研究与临床检测中心打下了基础。

张旭

医院

张旭,男,年出生,湖北荆州人。现为医院泌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uropeanUr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ClinicalCancerResearch,CancerResearch,TheJournalofUrology,BJUInternationa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00余篇。

长期致力于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特别是微创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其推广。通过技术攻关,创立了一套以腹膜后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已完成8余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经过近20年推广,后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泌尿外科通用技术体系,并在欧美及东南亚推广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外科水平。由于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和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率先在我国系统开展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至年个人机器人手术量达0例。创建性地将后腹腔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机器人技术,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朱兰

医院

朱兰,女,年生,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盆底学组副组长兼秘书。妇产科核心期刊《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编委。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特聘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从事妇产科工作二十余年,医院妇产科,师从协和老一辈知名专家。妇产科知识全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的诊治。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主修妇科泌尿和盆底重建及妇科内镜,掌握了该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回国后逐渐开展工作,并在全国推动该领域发展。实践中勇于创新,创立了符合亚洲人种解剖特点、经济有效的盆底重建新术式:坐骨棘筋膜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后者被称为“协和术式”,医院推广应用,疗效及远期预后与国外全盆底手术相近,直接节省医疗经费数千万元。

来源

中国科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