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ticulardegenerationorWilson’sdisease)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为铜蓝蛋白缺乏所致铜异常沉积于肝及脑实质、角膜等处。脑实质受累为其第3期,病理学上出现局部脑水肿、坏死及海绵样变、脑血管病及脱髓鞘。常于青少年期发病,表现为震颤、肌张力低、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构音障碍、僵直、精神症状、肝功能异常,少数锥体束征阳性。角膜见特征性Kayser-Fleischer(K-F)环。
1.双侧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及丘脑对称性低密度,也可侵犯中脑、小脑、白质束以及皮质下区(图1A、B),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2.早期局部脑肿胀,晚期脑沟脑裂增宽。
3.合并肝硬化征象。
1.成年人病例可不侵犯基底核,而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病变。
2.早期表现为震颤及共济失调,需与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及小脑萎缩性疾病鉴别。
3.MRI可更好地显示中脑“大熊猫脸”及导水管周围脑质、白质束及小脑病变。
4.需与其他病变鉴别(表1)。
图1肝豆状核变性
A、B.男,14岁。双侧基底节、丘脑、导水管周围脑实质密度减低(A.4个白箭;B.1个白箭),幕上脑沟裂与基底池增宽表1常见双侧基底节病变CT鉴别要点
疾病
临床病理特点
CT特点
生理性钙化
无症状及代谢异常
双侧苍白球、尾状核、壳核高密度
血管周围间隙
无症状
水样密度,MRI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腔隙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基础病
双侧不对称性低密度
缺血缺氧性脑病
足月儿或成年人,缺氧或窒息史
双侧对称性低密度,合并其他部位病变
Wilson病
震颤、共济失调,角膜K-F环
双侧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及丘脑对称性低密度,脑干与小脑等也可受累
一氧化碳中*
相应中*病史
苍白球为主,也可累及皮质下白质
其他*物中*
相应*物接触史
壳核为主的基底节病变,白质侵犯
药物中*
误服或过量服药史
壳核为主,伴出血,齿状核、下丘、胼胝体等也见受累
肝性脑病
慢性肝病史,意识障碍,震颤
低密度或假阴性,肝硬化征象
渗透压脑病
快速补钠史,或烧伤、代谢紊乱等
可累及基底节与皮质下,脑桥为主
深静脉血栓
围生期,脱水、感染等基础病
双侧丘脑、基底节后部,深静脉高密度
肿瘤(淋巴瘤,胶质瘤)
少见,淋巴瘤可见骨髓异常
双侧丘脑或基底节,占位明显,有强化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