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综述,主要总结了学术研究中使用的给氢气方法,没有给出适合于人体应用的情况分析,学术研究的方法虽然给研究方法选择提供一定的线索,但显得不够全面的深入。因为没有对氢气摄取方法选择的本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无法给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选择氢气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给氢气剂量。作为气体,生物学作用的剂量基础是組織内气体分压,这就需要如何控制好氢气在目标组织中的含量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但是测定氢气分压和浓度都比较复杂,而要维持组织中氢气的浓度稳定难度一点都不小。例如我们喝氢水后,首先是门静脉内氢气浓度迅速升高,而且不同的门静脉的浓度并不一致,然后肝脏内氢气迅速提高,随后氢气进入心脏,通过肺会大量释放到体外。所以饮用氢水后,真正能到达全身的氢气是比较少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非常难准确测定和量化描述。
氢气吸入虽然可以稳定提高血液内氢气水平,但也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到达稳定的饱和浓度,在这个过程中,氢气浓度是不断增加改变的。即使30分钟后血液内氢气浓度可以维持,但外周组织如大脑和肝脏,则需60分钟才能到达高峰稳定浓度。而肌腱韧带等血流不丰富的组织,则需要更长时间。这样复杂的运输模式,给研究氢气效应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
许多学者都会知难而退,采用相对简单粗暴的模式。例如我确定进入身体氢气的量,作为剂量的标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这种方法显然不是理想的办法。我们最早采用的办法如注射氢气生理盐水,这种方法虽然进入身体内氢气的总量是固定的,但氢气的吸收决定了氢气在体内的变化是动态不固定的。这导致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存在困难,虽然我们可以用注射剂量来进行标记,但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剂量测定困难也是造成氢气医学生物学研究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的原因。
参考
李恒宇,李嘉图,林莹妮,*鹏,李庆云.氢气医学研究中给氢方式选择及研究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15(01):53-56.
氢气(H2)是一种常温下惰性气体,具有一定还原性,还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及调控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等机制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给氢方式包括吸入H2、腹腔注射富氢液体或促进内生H2等,给氢方式的选择还取决于具体研究目的。本文对H2医学研究给氢方式的选择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早在年,《科学》杂志上最早发表高压H2用于治疗大鼠皮肤癌,该文提出H2能清除羟基自由基。但是由于高压H2实验难以重复,未见后续研究报道。Ohsawa等[2]于年提出H2可通过清除羟自由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启了H2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新篇章。自此,H2作为治疗性气体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得到广泛研究。年,Cai等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吸入H2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具有良好疗效。同年,Kajiyama等[4]证明了饮用富氢水可治疗人类代谢综合征和早期糖尿病。鉴于饮用氢水不能提供稳定且持续的H2,年Shimouchi等尝试应用牛奶动员肠道细菌产生H2,发现与饮用氢水组相比,牛奶可使受试者稳定且持续地呼出H2,但此试验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并不适宜,且产量与作用范围有限,现实应用价值不高,故后续研究不多。年,日本学者证明含氢水滴眼可治疗视网膜缺血,提出局部用药新思路。同年,Kawamura等发现用2%含H2气体灌注离体肺可显著抑制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预防移植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延长保存时间。后续研究显示,H2对移植肺的冷缺血期、再灌注期以及离体肺灌注支持过程中均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还证实含H2腹膜透析液可改善透析液诱导的腹膜损伤吸入2%含H2气体可减轻小肠移植后的氧化应激及炎症;2%含H2气体灌注降低猪的离体肺白介素-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等。
更详细内容可留言索取
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