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各种疾病尤其是脑损伤的发生率高,致残率也高,因此早期了解新生儿脑功能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国内不少新生儿监护室已经具备独立进行脑电监测的条件,为第一时间评价新生儿脑功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2常规脑电图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普及的一种脑电图,新生儿EEG一般采用16个或9个记录电极,监测过程至少包括一个完整的睡眠-清醒周期。
2.1新生儿EEG的基本特点
①发育过程中EEG背景活动表现为非连续性、交替性、连续性图形的依次变化。非连续性图形主要见于小于31周的早产儿,即在4—7Hz,25~50uV的背景上,每隔3—10s有1次中至高波幅δ波爆发,持续约3—5s不等;随孕龄的增加,非连续性图形约在孕34周时转变为交替图形,即高、低波幅的脑电活动交替出现;孕44周后上述两种活动基本消失,表现为连续性图形。
②不成熟图形:一种表现为“δ刷”,即在0.3—1Hz的6波上复合10一20Hz的快节律,多见于中央、枕区和颞区;另一种表现为一过性尖波,典型波在孕35周时出现,足月儿易见到此波,正常情况下呈散在、一过性,若呈节律、反复和持续局限性,则为异常。
③一过性不对称:于正常新生儿中常见,但在对称区域波幅比值不应超过2:l,否则为不对称EEG。
④背景波抑制:常见于早产儿安静睡眠期,即在波幅5uV的背景中,插入暴发性高幅慢波或棘尖波。
2.2EEG在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2.2.1EEG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因窒息引起新生儿脑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从而引起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临床上HIE脑电图通常表现为:①轻度异常,背景中缺乏交替波形,短暂性波幅不对称或少量阵发性棘、尖波;②重度异常,严重背景波抑制,弥漫性慢活动,对称区域波形显著不对称或不同步及大量多灶痈样放电。
临床研究证明,EEG与HIE的严重程度高度相关,生后1周内EEG的严重程度与HIE的临床分度基本一致。因此,应尽早对HIE患儿进行EEG监测,理想的监测时间为损伤后48h之内。季乐丹对45例HIE患儿在生后1周内进行EEG监测,结果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的EEG异常率分别为43.8%和61.5%;EEG重度异常率分别为3.1%和23.1%。随访过程中23例EGG正常者均存活,且无神经行为发育异常;18例EEG轻度异常者,随访至18个月时,4例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1例严重残疾;4例EGG重度异常者中3例严重残疾,提示EGG在窒息新生儿HIE神经学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其他研究也表明EEG能够较好地评价脑损伤的程度,EEG的异常率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Thordstein等的研究发现长时间EEG监测对判断新生儿HIE预后有很好的价值,90%EEG背景波严重异常的HIE患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严重后遗症,而背景活动正常者发育均正常。
2.2.2EEG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惊厥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发作性异常,是影响脑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新生儿惊厥的发作一般不典型,需要借助EEG监测进行临床诊断。其EEG主要表现为脑电活动降低和局灶性棘、尖波。病情重、反复惊厥发作者EEG则呈高度背景活动降低、低电压、电静息、爆发性抑制。新生儿惊厥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脑损伤,故对可疑患者应尽早进行EEG监测,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惊厥的EEG异常率低于一般癫痫患者,后者常规检查异常率为50%一70%,即新生儿惊厥的脑电临床一致率较癫痫低,这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发作间期的痫样放电难以与正常的一过性尖波相区别有关,同时服药、监测的时间和不同的睡眠阶段(睡眠期痈性放电较清醒期频率高,且以安静睡眠时最为明显)也可能是其影响原因,所以为提高其一致率,应进行持续的EEG监测,并尽量包括静态睡眠期。新生儿惊厥的预后判断,主要取决于新生儿本身脑成熟度及痫性放电的频率、背景波的异常程度。贺念对例惊厥新生儿在发作后1周内进行EEG监测,结果EEG异常率,即陆电临床一致率为28%,多数(89.3%)表现为痫性放电。对其中29例患儿进行随访,发现首次EEG阴性者中,约1/3患儿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而首次EEG阳性者则2/3出现后遗症。肖湛等对46例惊厥新生儿进行EEG监测,结果显示脑电临床一致率为34.8%,随访中4例EEG轻度异常的患儿发育正常;12例重度EEG异常者中有9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在一组EEG呈频繁痈样放电的病例中,32%患儿死亡,存活者中63%脑瘫,67%发育迟缓,56%继发癫痫‘91。以上说明EEG对新生儿惊厥预后的判断有极高的价值,EEG背景波的改变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2.2.3EEG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和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严重疾病之一,常见于早产儿,且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率约为15%。其EEG异常主要表现为局限性、不对称性背景活动降低及局造性棘、尖波。张淑敏的研究显示例早产儿中46例EEG表现异常,其中5例重度异常者的头颅B超检查均提示有颅内出血。国内一组危重新生几的EEG监测数据显示,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中,例EEG表现异常(80.6%);生后1个月随访时8l例EEG恢复正常,37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34例表现不同程度发育迟缓,3例继发癫痫。以上均提示EEG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振幅整合EEG(aEEG)aEEG是连续脑电记录的简化形式,其信号来自双侧顶骨电极,通过放大、滤波、振幅压缩及整合,以6cm/h的速度描记在热敏纸上。aEEG操作方便,图形直观,容易分析,电极少,便于长时间记录,适用于NICU内新生儿的连续床旁脑功能监测。新生儿aEEG背景波的主要指标有背景波的连续性,睡眠一清醒周期(Sleep—wakecycling,swc)的有无,振幅的高低及有无癫痫样波。
3.1正常足月新生儿aEEG的特点
目前,aEEG于足月儿的应用及研究较广泛,但各个指标还未有具体的标准。施亿贤等的研究显示,正常足月新生儿的aEEG背景图形呈连续性;90%以上出生时就存在SWC的周期性变化,1次周期的时程约为70min;最低电压5uV,最高电压10uV。Thomberg等研究发现安静睡眠时aEEG表现为宽的波谱带,宽度大约为7—10uV;而活动睡眠和清醒时则为窄的波谱带,宽度大约为3—4uV。
3.2早产儿aEEG的特点
目前,aEEG在早产儿的应用不如足月儿广泛,但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aEEG在早产儿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早产儿aEEG的成熟与孕龄有关。胎龄极小的早产儿aEEG呈现高度非连续性。Herbertz等分析了56例胎龄24—34周早产儿的aEEG,发现随着胎龄及El龄的增加,aEEG背景活动的连续性比例逐渐增加,认为脑电活动的连续性可以提示早产儿的脑成熟度。Oilschar等对75例30周,头颅B超正常早产儿的aEEG进行分析,发现孕30周左右的早产儿就可清楚地识别SWC,生命体征稳定的23周早产儿也可出现一种类似于SWC的周期变化。目前相关的研究表明,随胎龄或受孕龄(Postmenstruaiage,PMA)的增加,渡谱带振幅普遍上升,带宽有变窄趋势。
3.3aEEG在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aEEG在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中逐渐体现出其应用价值。研究表明,aEEG可以在早期对脑损伤进行判断,为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Azzopardi等对22例窒息新生儿在生后12h内行aEEG监测,结果12例轻度HIE患儿aEEG振幅正常,9例中重度HIE患儿中6例aEEG振幅异常。有学者对30例患儿进行aEEG描记并随访至2岁,结果14例aEEG正常者中只有1例神经功能轻度异常,其余13例均正常;5例电压正常但无SWC的患儿,神经行为评价轻度异常;而11例重度异常患儿,神经功能均重度异常。随访中还发现aEEG在48h内已恢复正常者预后良好,而在48h后仍表现重度异常者预后差,aEEG波幅异常恢复越快,预后越好。Toet等发现预后除与背景活动有关外,还与是否伴有痫样活动有关,aEEG背景活动重度异常且伴痫样活动者预后差。刘登礼等的研究发现,轻度HIE者aEEG大多数正常,重度HIE者均表现为重度异常。以上均提示aEEG的异常程度与HIE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但是,对新生儿惊厥来说,aEEG结果不可靠,因为aEEG的信号只来自于双侧顶骨电极,部位较局限,且时间分辨率低,容易将波幅较低、部位较局限或持续时间较短的发作遗漏,所以一般不将其应用于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
4展望目前国内外对于新生儿EEG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为我们早期诊断脑损伤及其预后评估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仍然缺乏有效、明确的标准;aEEG是近年才引进国内的,临床上没有普及,为此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早产儿EEG的多中心研究;
②aEEG振幅整合脑电图临床应用的普及并将其用于脑损伤新生儿及早产儿的预后评估;
③两种类型EEG联合评价新生儿脑成熟度及脑功能状态;
④将EEG同其他的神经学检查结合起来,联合评价新生儿的脑功能情况及预后,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新医学年6月第43卷第6期
作者慈春燕李文卢宪梅
: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coco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点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